人类文明史上共有的春祭习俗

发表时间:2023-01-28 21:07

在当代中国,人们通常会在春分到清明期间开启新一年的春祭,传统上的踏青祭祖等活动,实际上是始于春分、终于清明。

由于春分具有天文学上的“昼夜均分”意义,伊朗、土耳其、阿富汗等部分西方文明古国也将这一天立为新年、同时开展一系列春祭活动。历史上的埃及、希腊等西方国家也有自己的“春神”,民间当中的春祭习俗同样保留至今,成为了当代世界上重要的“春祭”民俗内容之一。

春祭作为历史悠久的民俗,在古时候自然也有着官方主导的因素。隋唐时的长安城就有“朝日之坛”,明清时的北京城也有“天坛、地坛和日坛”;日坛就是当时帝王的祭日场所、时间上正是每年的春分。

当代世界各地的人们对春祭同样不会陌生,著名芭蕾舞剧《春之祭》在各地区不断轮番上演,东西方视角下对它的不同解读,也为“春祭”这样的民俗不断输入着新鲜的血液。

中国古代礼制下的春分与“春之祭”

在儒礼主导我国统治思想的汉初之前、那时期的历史编年通常以道家的“天道自然”为指导核心,“春生、夏长、秋杀、冬藏”就是编年中的时间线。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、有计划编写的官方典籍《吕氏春秋》就以春夏秋冬共“十二纪”为一年、以“孟、仲、季”区分如今一个季节中的三个阶段,“春分”则对应于“仲春纪”的启始,所以也有“仲春之月”的说法。

在《吕氏春秋》中,仲春纪时“日在奎、玄鸟至、日夜分、雷乃发声“,用当代说法就是”太阳直射赤道、燕子开始南归、昼夜开始均分、春雷开始打响“。对官方来说,“春分祭日,秋分祭月,乃国之大典”,对民间来说,白天时间开始延长、气温回升、雨水增加,这是农耕上无比重要的日子,所以隆重祭祀是非常有必要的。

《礼记》早就有述“祭日于坛”,在相当长时间以来,帝王家的祭祀都是“祭天、祭地、祭日”并重。宇文恺修筑长安城时就最早将“朝日坛”纳入了皇家祭坛的建筑体系当中,设于东郊春明门外的朝日坛高八尺,广四丈,“春分朝日于东郊,秋分夕月于西郊”(《隋书·礼仪二》)。明朝嘉靖帝为了表示对“大明神”(太阳)的敬重,更是特意建造了北京城中第一座日坛,在春分日的卯刻由皇帝亲自祭祀、或由礼部官员代祭。

在仪式上,明清帝王的春祭规模也最为隆重,当代虽已告别了官方春祭,不过“奠玉帛、礼三献、行三跪九拜大礼”等则在各地、各族民间依旧被保留着,只是时间上从春分一直延绵至清明、规模有大有小罢。

在广东四邑地区(江门市一带),人们在春分日时不但有吃“春菜“(一种野苋菜)的习俗,当地人的清明祭祖活动更是在春分前后就已开始了,拖到清明时才进行春祭就会被指“不敬先祖”,属于严重的违礼!由于如今的春祭假期被定在清明节,四邑地区的人们就提前利用各周六日进行祭拜,因此当地的春祭活动实际上是前后持续一个月的。